6月30日,福建省漳州市紀委啟動“學谷公、傳家風、促黨風”活動暨黨員干部好家風
建設活動。圖為市紀委監(jiān)察局機關干部在谷文昌塑像前宣誓。楊特團 攝
今年清明時節(jié),近千名群眾懷著崇敬之情,自發(fā)來到東山谷文昌陵園“谷公”墓前憑吊祭奠,寄托對“谷公”的哀思和懷念。
群眾敬重的“谷公”,就是被習近平總書記稱贊為“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的谷文昌。谷文昌,河南林縣人,1950年隨部隊南下至福建,在海島東山縣工作了14年,擔任縣委書記10年。在東山,只要提起谷文昌,人們都有說不完的敬重、道不完的思念。
“他對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非常嚴,從不搞特殊!”
現實中,不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前門當官,后門開店”的例子。
“然而,谷書記不同!他對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非常嚴,從不搞特殊!”今年79歲的谷文昌原通訊員朱財茂談及谷書記,仍激動不已。
歲月,抹去了老人曾經的年輕,但抹不去的,是老人發(fā)自心底對谷書記滿腔的崇敬和景仰。
朱財茂說,1962年,谷文昌長女谷哲慧未考上大學,當時,東山這一屆高考落榜生大多招干安排工作,只有谷哲慧和另一人是臨時工!敖M織上先后兩次找到他,主動要將谷哲慧轉正,都被谷書記嚴詞拒絕。”老人談起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直到1979年,按照政策統(tǒng)一規(guī)定,谷哲慧才轉正,調到漳州市糖煙酒公司當一名職工,臨退休時,一個月的工資也才700元!
侄女史水仙在縣木器社當搬運工,找姑父幫調換工種,谷文昌教育侄女說:“姑父是一縣之主,不能幫親戚搞特殊化。我們反對‘走后門’,而自己又搞這一套,怎么去說服人家呢?”這件事,曾在谷家當保姆的楊巧玲多次聽谷家人提及。
在谷文昌的嚴格要求和引導下,谷文昌的5個小孩都沒有從“當官”的父親那里占到什么便宜,也沒有享受到任何特權。有一次,谷文昌發(fā)現縣委機關食堂炊事員給自己的小兒子多打了點菜,便從此不讓兒子到食堂打菜。大女兒結婚“破例”從東山百貨公司倉庫買了兩床綢緞被面,他知道后馬上叫女兒退了回去……
小兒子谷豫東如今只是漳州市園林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他回憶,自己高中畢業(yè),按照政策規(guī)定,可以享受留城的待遇,但父親動員他帶頭下鄉(xiāng),還不許到東山,而堅持把他送到最偏遠的知青點。
“他不是不關心自己的親人,而是因為在他的心中還有比親情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黨性原則。在親情與原則的天平上,父親總是選擇后者。”時隔多年,谷豫東終于理解了父親“無情”的背后。
對于自己,谷文昌更是高標準、嚴要求。他常說,“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凈,把自己的腰桿挺直。”
給谷文昌當過兩年警衛(wèi)員的潘進;貞,經濟困難時期,患有胃病、肺病的谷文昌到湖尾村蹲點。隨行的他瞞著谷書記,跑回縣委秘書室開了張證明,偷偷買了一斤餅干讓他充饑。谷文昌發(fā)火了:“老百姓在挨餓,這餅干我吃得下嗎?我們是人民勤務員,不是官老爺……”他硬是讓潘進福把那斤餅干退了回去。
1981年1月,彌留之際的谷文昌還不忘叮囑家人:“公家的東西你們一概都不能用,活著因公使用,死后還給國家!”
“他真正把黨規(guī)黨矩視為人生戒律,烙刻在心里”
入閩前,谷文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第五大隊第三中隊黨小組組長。部隊原來的任務是接管蘇滬杭,后來情勢突轉,上級要求他們隨軍南下接管福建東山。語言不通、氣候濕熱,“三個蚊子能炒一盤菜”,很多北方人犯怵了。
“共產黨員,黨說要去哪里,就去哪里!惫任牟谝粋舉手來到了東山,一干就是14年。
無論肩負重任還是身處逆境,谷文昌始終堅守信念,做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的“明白人”。
1969年,谷文昌全家被下放到寧化,妻子覺得有些委屈。谷文昌則說,當初南下時,我們的目的就是解放全中國、建設共產主義,個人的境遇又算得了什么?
大女兒谷哲慧對這接二連三的打擊心灰意冷,打定主意不再去為入黨轉正的問題煩心了。谷文昌得知此事,專門找其談心:“一個人不能沒有信念。你過去有著共產主義的信念,也盡了自己的努力。不能因為受了委屈,就喪失信念。要相信黨,靠攏黨,要相信這只是暫時的現象……”
翻閱50多年前的東山縣委會議記錄,盡管紙張已經泛黃,字跡開始模糊,但擲地有聲的話語依舊能給我們帶來震撼——“只要對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萬難也要做到;凡是對黨的威信有害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做。”
在東山谷文昌紀念館,墻上懸掛著一張照片:黑瘦的谷文昌躬身咬牙,與人一起抬起一塊巨石。“這張照片,折射出他畢生的精神氣質!别^長林文旭對記者說。
潘進;貞浧鹬心旯任牟臉幼樱呵迨、勤勉,干活不顧惜自己,常踩著一輛單車下村,車上帶著一把鋤頭……
“走到哪里就勞動到哪里!迸诉M福說,在谷文昌的示范影響下,每次帶勞動工具下鄉(xiāng),成了每個東山干部的習慣。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面對多災多難的當地群眾,谷文昌吃不好飯、睡不好覺。他對自己說: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難,共產黨來這兒干什么!
14個春秋,谷文昌身先士卒,帶領當地干部群眾通過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孫后代的防護林,帶領全縣軍民打水井、建水庫抗旱排澇,修公路、筑海堤、建海港、造鹽田……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山昔日風沙肆虐、旱澇為害、一片荒涼的舊貌。
“越了解‘谷公’,越覺得這個時代需要他這樣的人,他真正把黨規(guī)黨矩視為人生戒律,烙刻在心里。”退休后致力于谷文昌精神研究的東山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谷文昌歷史研究會會長黃石麟說起“谷公”的事跡神采飛揚。
“‘谷公’的講話影響了我一生”
音容宛在,思念綿延。如今,“谷公”留下的精神遺產歷久彌新。
“谷書記下鄉(xiāng)辦公事,都舍不得用公車,不敢浪費國家的汽油!敝熵斆指锌葧浀募o律和規(guī)矩意識,放在我們今天,依然有教育意義。
“公安邊防工作非常重要。你們都是黨員干部,肩負著帶領指戰(zhàn)員保家衛(wèi)國的重任,你們只有把祖國大門守好了,國家才能安定,社會才能穩(wěn)定,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才有保障……”這是77歲的居住在東山縣前樓鎮(zhèn)岱南村退休老干部林永坤珍藏50多年的筆記本上記錄當年谷書記連夜深入邊防哨所指導反小股武裝敵特工作時的一段講話。
“正是受谷書記講話的影響,入伍41年,我一直堅守在公安邊防戰(zhàn)線上,直至退休!绷钟览わ柡钋榈卣f,“‘谷公’的教誨和光輝形象我將永記心中,終生難忘”。
“作為一名普通人,我要時刻將父親的教誨銘記在心,管好身邊人,清白做人、干凈做事,守好本分,勤懇工作!苯衲5月15日,全國婦聯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最美家庭”揭曉暨全國五好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谷豫東鄭重承諾,擲地有聲。
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福建漳州——谷文昌精神發(fā)源地的干部告訴記者,當地常年開展“谷文昌事跡”學習教育,傳承發(fā)揚谷文昌精神。當前,該市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再次掀起學習谷文昌精神的新熱潮……(記者 陳金來 通訊員 楊特團)